悲观没有出路,希望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文剑平说,做水处理技术是我最热爱的事业,解决中国水的问题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追求。
投身水处理
当时仿佛突然觉醒了一样,内心没有丝毫挣扎
“一口湖南乡音,为人质朴亲和,观点异常犀利,几句话离不开‘水生态’”,熟悉文剑平的人,总是这样形容他。
初见文剑平,这些“小道”评价得到了证实,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时常是工程师的装扮,笑起来很亲切。“我是技术出身,做水处理技术是我最热爱的事业,解决中国水的问题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追求,企业做大做成了,我也算做了一个大大的公益事业,做不成,我还可以教书嘛,把技术和观点传给后人,继续解决水的问题。我这一生就这个愿望,简简单单。”
2001年,文剑平创建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四年来,他带领企业致力于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双重问题,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最开始运用相对单一的技术处理几吨污水,到现在利用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多重技术处理近1000万吨污水,同时还将业务拓展到家用净水机的生产研发,如今的碧水源已经被打造成一个中国环保水处理领域的龙头企业。据碧水源2014年半年报,上半年碧水源实现营业收入9.94亿元,同比增长20.8%,一家专注于污水治理的民营企业拥有这样一份成绩已属不易,但文剑平说,“我是做技术出身,曾经是、至今也还是技术产业的坚定践行者,创新就像我与生俱来的基因,更好的水环境是我骨子里的追求,所以,不论碧水源的业绩如何,只要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就不会安心。”
在创建碧水源之前,文剑平长时间从事生态环境相关工作,对中国水脏、水少、水分配不均、饮水不安全等问题有切身的感受。他发现,由于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我国万元gdp用水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要解决我国水的问题,单单依靠政府有关部门是行不通的,还需要企业去践行。他认为,我们对水资源保护有巨大需求,企业应该不断突破技术障碍,提供更为完备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当政府和企业合力作用时,水的治理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才有明天。
于是,文剑平毅然决然地放弃公职,出国学习,学成归国再创办企业,来实现他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愿望,实现他的生态理想。当时的文剑平仿佛突然觉醒了一样,内心没有丝毫的挣扎,因为他看到了水危机,生态危机,看到了未来中国发展对于水安全保障的需求。“人的一辈子一共才有几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算是做了点有意义的事,为了这件有意义的事,确定目标,放手去做,遇到问题想对策解决。最后,事情做成了,是本事;做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希望都是做出来的,没时间犹豫,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
以小博大
先赢得市场的信任,再谋求发展,文剑平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创业之初,文剑平也曾经历过一些曲折。
当时,我国处理污水的技术多为传统工艺,而碧水源主推的mbr膜处理技术比较新,还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做污水处理的企业也多是国有企业,一个刚刚起步的民营企业要想涉足并非易事。面对这样的情况,文剑平决定先赢得市场的信任,再谋求后续发展。他带领团队从小的项目做起,将一个个小的项目做成样板,为迎接更大的项目做准备。果不其然,这些“小而好”的样板项目成为文剑平打开市场的利器,接下来的几年,大项目接踵而至。
2010年,文剑平等公司创始人带领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融资,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公私合营模式)得以良好推行。
企业的快速发展让文剑平感受到,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市场不断扩大,环境产业发展已经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机,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治水机遇。
碧水源得到了业界认可,文剑平将之归为创新的产区合作模式。他说,碧水源确实在产业合作上下了一些功夫,他理解的企业发展,是“技术管理金融”有机的融合。当初碧水源为了实现技术产业化,在内部,组建了金融、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团队;在外部,积极推行ppp模式,力求双赢,只是在双赢的时候,他特别强调要对方多赢一点。十余年来,他的治水理想已经实现了一小步,还有一大步,尽管未来充满未知,但文剑平充满信心,他说,当年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无论是国家重视程度、产业成熟度,跟现在相比都要差很多,想做技术产业化是很难的,而现在一切都有了改观,也有非常多的金融工具,合作的规则也越来越清晰,自然会越来越好。
源头治污
治水要把主要功夫放在岸上,而不是水里
十余年的治水经验,让文剑平感慨良多。他很赞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的一个观点——治水要从源头控制污染,把主要功夫放在岸上,而不是水里。
“治污就等于治水,治水的最好办法是在岸上治污,提高污水排放的标准,针对不同河流的纳污能力规定不同的污水排放总量。”他说,根据2002年中国首个《城镇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现行的污水处理厂如果按照一级a类标准排放,cod(化学需氧量)允许排放浓度最高为50mg/l,而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cod标准限值为30mg/l,这就意味着,中国污水处理厂按照一级a类排放标准处理排放的水相当于劣ⅴ类水,而且我国目前对河流和湖泊可接纳的污水排放总量没有规定,这就导致了河流“一边在治理,一边在继续被污染”的尴尬局面。文剑平说,让污水处理厂承担起治理城镇水污染、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责任,将污水在工厂内部处理后再排放出来,这才是拯救河流污染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剑平认为,滇池污染久治不愈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污染不断。目前,滇池流域的污水排放执行国家一级a类标准,县级以上的污水处理厂达30余家,这些污水处理厂处理出的尾水主要用于工业用水,不会直接排放至滇池,而因天然补给水少,就需要从其他水质较优的水源地调水以补给滇池。文剑平说,碧水源也参与了滇池的治理工作,碧水源在滇池设有的水处理厂及污水再生工程总计十余个,建造的污水处理厂通过膜法技术处理的水可达地表水ⅳ类标准,而目前最新研发的df膜(已应用至翠湖新水厂),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作为水源地的补充水。文剑平说,如果提高污水处理标准,滇池流域的污水处理都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甚至地表水ⅲ类标准,污染从源头治理了,滇池才可能会好。
文剑平推崇实干,他说,治污应该多做“里子”工程,少些“面子”工程。我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商圈,因为有灯光点缀,夜晚看起来很美,但在阳光之下,生态环境问题就暴露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先把“里子”做好,也就是要将生态修复好,特别要将水治理好,将水源地保护好。
治水即公益
把我的企业做好,把水治好,就是做了最大的公益
文剑平对公益事业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将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造福身边的人,就是做公益。他说:“我有生态梦,有治水情,我对环境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但我不做人们常说的公益事业,我觉得把我的企业做好,把企业的员工照顾好,把水治好,就是做了最大的公益。”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而人们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地方政府甚至是漠视的态度。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应该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文剑平认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工作应该由企业来完成,而这就是他和生态企业家们正在做的。
悲观没有出路,只有去做,才有希望。文剑平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的事,也是企业的事,更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子孙后代。发展到今天,膜技术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有局限性,但为了子孙,我们必须要这样去做,否则,我们给子孙留的水就不是水,而是有毒液体。
自碧水源成立的那天起,文剑平的名片就印上了“承担社会责任,建设生态文明”这十二个字,至今已陪伴他度过第十四个年头,这十二个字异常醒目,文剑平自嘲说:“很多人调侃我很会跟风,因为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我的名片就印了这么醒目的几个大字,这时我就回应说,会跟风没什么不好啊,要顺势而为,解决国家生产生活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起把生态文明建设搞起来,把水治理好,这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