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0·60”低碳发展目标的明确,耗能行业的低碳发展成为颇受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传统的能耗大户,城市污水处理应当如何转型?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城市污水处理应当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将减污和降碳协同发展,而技术进步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市政污水处理行业是我国的耗能大户,以2020年为例,全行业耗电约184亿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污水处理行业在一些地方是能耗大户,总体耗能占到千分之几。应尽快摸清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底数和低碳发展潜力,制定低碳转型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在国家实施“污水资源化”和“双碳”目标战略的新形势下,污水处理行业由碳去除进入总氮去除的攻坚阶段。在一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场真正的挑战,既要节能降耗,减少碳排放,又要降低水中的总氮含量,提升水质。
膜设备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碧水源将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等先进膜技术应用在我国长江、黄河、海河等多个重点流域以及“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新三湖”(洱海、丹江口、白洋淀)的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正在试图通过技术创新,破解当前制约市政污水处理行业的问题。
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过对传统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进行创新升级,振动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脱氮效果好、膜抗污染性强、能耗低,将成为长江大保护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好用不贵”的重大支撑技术,膜池能耗降低70%以上,全过程运行能耗降低20%以上。以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为例,一年可多削减总氮逾百吨,降低能耗约365万度电。
在常纪文看来,无论是绿色发展还是低碳发展,除了管理创新外,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体系的构建和相关行业减排上开展技术革新和改造。如果能通过技术革新,降低膜处理的排放,促进污水资源化,是实现深入打好绿水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保障。
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水协会膜技术专家委员会主席黄霞对本报记者分析,膜生物反应器在过去二十年里的污水处理与再生回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累计每天处理的污水已达到2000万吨以上,未来依然需要不断完善,其中如何降低能耗和控制膜污染是需要破解的难题,要同时达到节能、降碳、提质的目的。
近期,《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外发布,明确要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包括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持续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标准等方面,明确提出要确定低碳发展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筑牢污染排放的标准。
常纪文认为,应允许市政污水处理行业灵活利用节能指标、能源利用指标、发电指标和碳汇建设指标,提升其经济效益。同时设立市政污水处理行业低碳发展国家科技专项,通过试点示范树立标杆企业,全面推动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并建立市政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综合考核机制。